治理文山会海需克服“路径依赖”
现在,在中心继续发力精文简会的状况下,一些当地的底层干部仍然文件如山、会议缠身,为大众办实事的时刻和精力被大大抢占。据报道,4月上旬,沿海地区一名乡镇干部在参与了一周以来的第9个会议后,连用三个“累”字描述自己的状况”;一个未摘帽贫困县,县委书记、县长一个月合计参与了71次视频会议。(6月15日 《人民日报》) 未摘帽的贫困县县委书记、县长,脱贫攻坚使命深重。书记、县长一个月参与71次视频会,这要糟蹋多少时刻和精力,想来真是匪夷所思。文山会海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,也是困扰底层的老大难问题。虽然中心继续发力管理文山会海,但一些当地仍然积习难返,热衷于制作文山会海。 早在2012年末出台的中心“八项规则”中,就已将“精简会议活动”“精简文件简报”列入重要标准内容。多年曩昔,“文山会海”现象有削减,但也有反弹,在单个当地并未彻底根绝。 究其原因,仍是官僚主义思维作怪,即所谓“开会才算注重,发文便是执行”的老毛病未能得到彻底治愈。一些底层干部反映,上级再三要求精简会议和文件,可是一到查核、监察时刻,翻阅会议记录、核定发文状况仍是衡量一个部分和单位作业的重要手法。这样一来,建立再多的“无会月”“无会周”也难以见效。 处理文山会海的问题,并不是一味对立开会,而是建议适度开会,该开的会议就开,不应开的不开,防止构成会议“途径依靠”。此前,有的当地宣告“无会月”,有的当地清晰一个月最多开几回会发几回文,这些量化目标,看起来有些简单化,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,也的确起到了必定的作用。现在最需求的是,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,真实把“会”的数量降下去。既要少开会,也要开短会、有用会。 作者:醉羌乡